- 職位
- 1
- 性別
- 女
- UID
- 194724
- 帖子
- 328
- 主題
- 309
- 精華
- 0
- 積分
- 2209
- 威望
- 1033
- T幣
- 23
- 來自
- 台灣
- 現居
- 上海
- 註冊時間
- 2016-5-7
- 好友
- 0
- 在線時間
- 0 小時
- 在中國時間
- 2008
- 威望
- 1033
- 來自
- 台灣
- 現居
- 上海
- 註冊時間
- 2016-5-7
- 在中國時間
- 2008
|
《呂氏春秋·盡數》:「流水不腐,戶樞不蠹,動也。」意常指「常流的水不發臭,常轉的門軸不遭蟲蛀」,這樣意思引申到現代來就可以理解為「生命不息,運動不止」了吧。
首都體育學院運動力學博士王宇認為,踮腳就是個不錯的有氧運動,既有益於心血管健康,同時還能鍛鍊小腿肌肉和腳踝,預防靜脈曲張,增強踝關節的穩定性。對一些膝關節不靈活的老人來說,是個很好的鍛鍊方法。
早在西漢初期,就有關於「敦踵」的記載。
「敦」亦作「頓」,即頓足跟,也就是我們說的踮腳,有利於排泄胸中的積悶之氣。
具有800年悠久歷史的導引養生術——八段錦,最後一勢動作名為「背後七顛百病消」,也正是通過踮腳跟的方式,刺激腎經系統,誘發全身震盪,柔和地按摩五臟六腑,從而起到消除百病的神奇功效。
治療腰痛
由於風寒濕邪客入膀胱經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「不通則痛」。踮腳跟,可以刺激膀胱經,開通經氣,治療腰痛、頸椎病、後頭痛等,因為頸椎、後頭等部位也是太陽膀胱經的循行部位。
踮腳走,能鍛鍊小腿肌肉,以及生活中較少活動到的臀肌和脛骨肌肉,還能刺激足三陰經,輕度腰痛1個月可見效,較嚴重的腰痛堅持半年也能明顯改善,切忌時斷時續。
補助腎氣
腎氣虛弱、腎陽不足之人,往往有怕冷畏寒、足跟冷痛、下肢浮腫等症狀,踮腳跟,可以補助腎氣,以促進腎氣的通陽氣化作用,且效果明顯。
腳跟與人體的腎經關係密切,而踮腳跟,實際上是刺激腎經穴位。因為足少陰腎經起於足小趾下,斜行於足心湧泉穴,沿足跟部上行,最終屬腎絡膀胱。
緩解壓力
經常踮腳跟,可有效改善腦部氣血循環,一邊踮腳後跟,一邊進行深呼吸,可讓大腦馬上充滿活力,而且能緩解緊張的精神壓力。
防治中風
中醫認為,凡中風皆是真陽衰損的陰盛陽虛證候,腦溢血就是「陰盛格陽」導致的陽氣上沖的症狀,刺激腳根,不但可以刺激腦部氣血運行,更重要的是可以引浮陽下行,從膀胱經、腎經而下歸於足底,這是一種潛陽的方法。
此外,如果有中風先兆,出現面紅、頭暈、手足發麻、血壓升高明顯,這時要及時地預防中風,踮腳跟是一個極其有效的治療手段。
跺腳跟可以潛陽,引火下行,對陽氣上浮、虛火上炎的疾病一般都有效,比如高血壓、頭暈、美尼爾氏綜合症、三叉神經痛等等,如果是由於虛火上浮而引起的,都會有明顯的效果。
不傷膝蓋的有氧運動
踮起腳尖時,雙側小腿後部肌肉每次收縮時擠壓出的血液量,大致相當於心臟脈搏排血量,讓血液可以供給心肌足夠的氧氣,有益心血管健康,還能鍛鍊小腿肌肉和腳踝,防止靜脈曲張,增強踝關節的穩定性。
最重要的是,它可以避免損傷膝蓋。這對於很多膝關節不是很好的老年人來說,是個不錯的鍛鍊方法。
多方式踮腳:簡單,有效
1、踮腳尖走路
每次走30~50步,稍稍休息一下,然後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再重複幾組。速度可自我調節,以感覺舒適輕鬆為宜。初始練習者可以扶著牆,熟練以後就不用藉助外物了。同時用足跟走路可練小腿前側的伸肌,行百步,可以疏通足三陽經。腳尖和腳跟交替運動可祛病強身。老年人則應注意安全,以免站立不穩而摔倒。患有較嚴重的骨質疏鬆症的人最好不做。
2、坐著踮腳尖
膝蓋與大腿保持水平,可將兩個礦泉水瓶放在大腿上,進行負重練習,每次踮30~50次,速度自我調節。
3、躺著勾腳尖
臥床休息時,兩腿併攏伸直,將腳尖一勾一放,可兩腳一起做,也可進行單腳練習。如果感覺小腿不舒服,就停下來休息。每次做20~30次,速度自我調節。
4、顛腳跟
保持身體立正的姿勢,兩腳併攏,雙手放在身體兩側;然後慢慢踮起腳尖,用腳趾緊緊抓住地面,然後將重心從腳尖落到前腳掌,放鬆身體,最後做自由落體運動,讓腳跟輕撞地面,引發柔和的震盪,沿兩腿上傳到上半身。當你顛過幾次後,就會感覺全身舒暢,回味無窮。
也可找一個東西輔助,幫助保持身體的平衡。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你緊繃的小腿受到刺激並且慢慢地消耗脂肪,長期下去會消除疲勞並且能增加小腿的彈性。
https://kknews.cc/zh-tw/health/znzp98p.html
|
|